天目笋干
         天目笋干,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天目笋干种植区位于杭州市临安西面的清凉峰和北面的天目山,色泽青绿黄亮,笋干本色;质地柔嫩,形态完整,形状扁平、弯曲;炭烤咸香、清馥芬芳,无其它异味。天目笋干鲜嫩、脆爽,具笋干特有滋味。
         2020年4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天目笋干”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浙江临安西面的清凉峰和北面的天目山山脉包裹出一大片特有的天目山内陆盆地,茂密的林木、竹子和丰富的森林植被形成了域内独特、复杂多变、多类型的气候和森林生态环境;境内低山丘陵与河谷盆地相间排列,交错分布,大致可分为中山——深谷,低山丘陵——宽谷和河谷平原三种地貌形态。中山(海拔1000米以上)面积占5.4%,中低山(海拔800~1000米)占8.8%,低山(海拔500~800米)占18.3%,丘陵岗地(海拔100~500米)占57.4%,河谷平原(海拔100米以下)占10.4%。
         浙江临安天目山地处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冬暖夏凉,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摄氏度。天目山仙人顶年平均气温为8.8摄氏度,天目山麓禅源寺为14.8摄氏度、常年7月份的平均气温为26摄氏度;具有丰富的“负氧离子”和多种微量元素,适宜竹笋的种植。
         据《临安县志》记载,明朝正德、嘉靖年间,天目笋干已为江南士民称道,至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西天目山禅源寺香火鼎盛,天目笋干成为寺院待客的主菜。 民国三十年(1941年),禅源寺被炸,香火衰落,至解放前夕,笋干也一度中落,除农民自食和馈赠亲朋少许外,少有客商进山贩运。
         1949年,临安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笋干生产。1952年,供销社开始为农民代销笋干。1954年全面开展收购,笋干产量倍增,年产量达14000余担,并开始提供外贸出口。1956年,天目笋干参加“广交会”展出,以其色泽青绿黄亮、香气清馥芬芳,滋味可口,包装古朴典雅的独特风例,受中国国内外客商青睐,一时轰动港澳,当时香港《经济导报》称颂“天目笋于以清鲜盖世,名噪海外”。1957年,天目笋干点名为省管三类物资,实行统购,直至1978年退出。其间二十余年,笋干产量维持稳定在八千至一万担的水平。随着交通不断开发,鲜笋销路扩大,价格提高。而笋干价格长期受控,形成比价失调,影响农民做笋干的积极性,全县笋于产区逐年萎缩。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以后,特别是落实了山林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的政策,农民称之为富民政策,经营有了自主权,笋干生产得以复苏。笋干竹林面积不断扩大,笋干产量不断提高。据1989年和1991年的社会调查,面积已由17万亩扩大到19.5万亩,产量提高到2万担左右,1991年西天目乡就产生了8000担。一些地方已开始注意竹林的集约经营,做到年年劈山或隔年劈山,也有进行垦复施肥的,尽管是少数,起步是好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天目笋干在竹林的经营上和笋干的制作上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是竹林的经营水平低,主要表现有五个字,即:荒、少、细、老、低。全县除80%一二类竹林外,70%均为三类竹林,这些竹林只采笋,不管理,长期荒芜,也不留养,立竹稀少,竹杆细少,竹笋产量极低。其次是天目笋千的制作,由于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在制作过程中偷工减科。粗制滥造,原本要10斤鲜笋做1斤笋干,减少到仅用4、5斤鲜笋就可做一斤笋干,原本每百斤笋肉加盐不得超过3斤,增加到几十斤,原先采用煮透、烘焙制成的笋干,变成了笋、盐同锅闷燥的办法,使笋干质量直线下降,变成了老、长、威、潮裤带笋干。1989年,於潜供销社数以百担笋干,因此而积存卖不出去。
         2004年,临安市一批休闲笋干漂洋过海,远销到了加拿大。据统计,2004年上半年,产品远销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并逐步抢滩西班牙、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为此,临安市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推广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
百度百科

贵公网安备 52011502009238号 黔ICP备17008023号-2©特博-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