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先民对世界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而利用树皮为原料造纸,在我国更有着悠久历史,早凇逗蠛菏�.蔡伦传》中已经有"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的记载。然而在史籍中对树皮为原料造纸的方法却记叙很少。石桥村的手工造纸程序,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教材。石桥村主要是以造白皮纸和彩色皮纸为主,从山上采摘野生原料到最后出成品,要经过16道工序,在全国目前民间尚存的手工造纸工艺中堪称工序最多,规格最多,其纸张质量最好。 尤其是这里的彩色手工纸在全国绝无仅有。 手工纸的原料是构树皮,采自于满山遍野生长的构树,每年三至五月采集的构皮质量最好。取皮的方法很简便,选用明火灼热构枝至30-40℃,约烤十分钟,即可在根部用手一拉,将构皮剥脱。随后用刮刀去掉外硬皮,将初步加工的构成麻晒干即可备用。石桥村依山傍水而建,优越的地理环境为造纸提供了丰富的水源。村民用河水浸沤皮麻,浆灰洗料,在岸边山崖下或天然岩洞里设槽抄纸。这里除了纸焙房外,没有作坊,造纸的十多道工序几乎都是徒手而就。在制白皮纸的过程中,还需要一种重要的辅助材料,这里称它为滑药。能够做滑药的植物种类很多,其中有岩杉树根、野棉花根、弥猴桃藤、滑树、糯叶等。 村民们一代一代把这古老的手工艺传承了下来,在一道又一道的造纸程序中,他们的脸上荡漾着是一种平和与幸福的笑容,石桥村村民们说:现在造纸虽然挣钱少,但最主要的是想让祖先留下来的这一传统工艺保存下去,让后人知道我们祖先是怎样造纸的。 石桥村是一个以古老的手工造纸而远近闻名的村子,这个苗族村寨里居住着250户人家,而以造纸为生的就高达40余户,是名副其实的造纸村。手工造纸这一传统是唐朝中期就开始的,尽管现代造纸业越来越发达,手工造纸不太赚钱,但村里的这一传统工艺一直保持完好至今。 1949年后,石桥白皮纸生产有了发展。1951年,恢复开槽24家,从业人员120人。1953年到48家,从业人员153人。如:王氏传承人王能,男,苗族,73岁,文盲。13岁开始跟父亲王正海学习抄纸技艺,用了3年的时间才能掌握造纸技艺的全过程。其父亲又跟公王培芝学习技艺。自已又把技艺传给儿子王兴武,王兴武现在大岩脚开槽造纸,兴武还收有学徒等。 1984年4月,贵州省文化出版厅文物处于丹寨县工业局签订保护石桥白皮纸传统生产工艺和设备的合同。同年8月,丹寨县人民政府公布石桥白皮纸作坊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皮纸生产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造纸的典型代表。白皮纸以构皮麻为原料,然后添加滑药(岩杉根或猕猴桃藤、野棉花根碓烂沥水)抄制而成。整个生产过程有10多道工序,主要包括: 1,麻料制作工序: 削构皮麻 刮去外层晒干、水沤、浆灰、煮料、河沤、地灰蒸、漂洗、选料、碓料、袋洗等变成棉絮状 ; 2,制纸: 将棉絮纸浆兑水按一定的比例添加滑药,搅拌均匀,再经过抄纸、压纸、晒纸、揭纸、包装为成品。白皮纸成品要求达到纸质绵韧、耐拉力、纸面平整、光泽度好、吸水性强等。 3.制造白皮纸的主要器具和设备: 麻料制作:纸甑、踏碓和木碓、料槽、洗料袋、料耙、料杆、石灰、柴火灰等; 制纸:纸浆槽、纸帘、压纸架、刷把、纸焙等。 制品有白皮纸和彩色纸两种。其中彩色纸可分为云龙纸、皱褶纸、凹凸纸、压平纸、花草纸、麻丝纸等六大系列产品。 石桥白皮纸生产历史悠久,它是石桥苗族先民借鉴汉民族的造纸技术。由于在史籍中对树皮为原料造纸的方法记载少,以致我们不能详尽地了解造纸技艺的传承年代。加之苗族没有文字,长期以来,造纸技艺仅靠父辈或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一代代地传承下来。 在天然石桥对面大石壁下设槽造纸,其生产的白皮纸比原来的纸质好,很快打开销路。村内也纷纷开槽造纸,致使本世纪30年代初造纸发展到三十多家。产品经商人购买后远销贵阳、遵义出四川,或经铜仁出湖南、武汉等地。1934年在贵阳举行画纸评比,石桥纸获得第二名。 据专家考证,石桥白皮纸制作工艺属唐代造纸工艺,它是石桥苗族先民借鉴汉民族的造纸技术,利用当地丰富构皮、杉根和清澈的河水为原料制作的。传说石桥造纸源于蔡伦 。因此,石桥村造纸作坊的人家,每年都要择吉日举行盛大活动来祭祀造纸鼻祖蔡伦。 石桥古法造纸作坊生产白皮纸和彩色皮纸两种,其生产工艺流程,与汉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记载的图解基本一致。这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专家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它的碓、碓杆、水轮、曲柄轴等形式和构造,与《天工开物》上水碓图如出一辙。生产白皮纸所用的原料是构皮麻和杉根。与《后汉书•蔡伦传》云:“用树肤、麻头、敝布、鱼网以为纸”很相似。认定是汉代到唐代这一时期的造纸工艺。距今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