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谷泥哨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吹奏乐器,原名“咕咕虫”,是用粘土(胶泥)烧制而成,是阳谷县流传的一种土制娱乐用品。从其外型、发音和原料制作来看,为古代乐器“埙”演变而来,泥哨有泥制、陶制两种。 阳谷泥哨特别适于模仿各种鸟类的叫声,用以演奏地方戏曲和民歌有独特的乡土韵味。
阳谷泥哨: 吹奏乐器。原名“咕咕虫”。用粘土(胶泥)烧制而成,是阳谷县流传的一种土制娱乐用品。从其外型、发音和原料制作来看,为古代乐器“埙”演变而来。泥哨有泥制、陶制两种。从3寸许至1尺大小不等。其上有10孔,音域在10度以上,可运用单吐、双吐、花舌等技巧吹奏,发音清脆嘹亮,委婉悦耳。特别适于模仿各种鸟类的叫声,用以演奏地方戏曲和民歌有独特的乡土韵味。原中国音乐协会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赵飒为其定名为"阳谷哨"。1953年10月3日,《北京日报》对阳谷哨进行了报道。1978年,阳谷哨曾在"全国民间工艺品、少数民族用品展览会"上展出,受到有关单位的重视。
历史发展:
中国有一种古老的吹奏乐器叫做“埙”。“埙”是用泥捏制烧成的,据记载,“凡六孔,上一,前三,后二”,《诗经·小雅·何人斯》中也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的句子。所谓“埙,土音刚而浊;篪,竹音柔而清”,两者“刚柔相济。”可见至少在数千年前,埙和篪已是很好的乐器了。
远古陶埙,似乎距今天太过遥远,而这古陶的后代,作为一种民间玩具,至今还在民间流传,譬如“阳谷哨”。
阳谷哨系民间泥哨“咕咕虫”发展而成。它形如雏鸭,用粘土(胶泥)烧制成形,从其制作原料、外型以及发音原理看颇似陶埙,是阳谷县流传的一种土制娱乐用品。它分为泥制、陶制两种,从3寸许至1尺大小不等,上有10孔,音域在10度以上,可运用单吐、双吐、花舌等技巧吹奏,发音棋脆嘹亮,委婉悦耳,特别适于模仿各种鸟类的叫声,又可以吹奏多种民间小调及流行歌曲,也可为山东梆子、两夹弦等地方戏曲伴奏。
阳谷哨的创制人李保正,1921年出生于阳谷县四角棚乡大碾部村,自幼喜爱笛、管、哨之类乐器,常用粘泥制成可吹的长短不等的哨管。上个世纪40年代,李保正在哨管的基础上,参照唢呐、笛子的形制,改为六孔、并做一扁嘴,后又改为七孔和一风孔,即成为阳谷哨的原始模样。由于这种既象“埙”又似“哨”的民间乐器的发明者是阳谷人,原中国音乐协会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赵飒1953年为其定名为“阳谷哨”。1953年10月3日, 对阳谷哨进行了报道;1978年,阳谷哨曾在“全国民间工艺品、少数民族用品展览会”上展出,销到全国各地。
如今,阳谷县大布乡姜庄村65岁的辛福春老人是阳谷哨的唯一传人。在制作和吹奏阳谷哨的40多年里,他根据泥哨内腔空间的大小和吹孔的位置不同,设计出了不同音质的泥哨,并由最初的7个孔,改成了9孔、10孔,能够吹出包括5个半音的12平均律的曲子。辛福春还把泥哨捏成十二生肖,做成龟、鸟、鱼、兽等各种造型,或在泥哨上雕出栩栩孺生的花鸟草鱼以及龙凤等吉祥物,或用油彩绘出秀美风景。在他的精心打扮下,阳谷哨不但音质美,而且还成了玲珑雅致的工艺收藏品。目前,阳谷哨已发展出近50个品种。
2002年首届文化旅游节期间,辛福春曾为水城人和各地游客制作泥哨。他精心制作的300个阳谷哨刚刚摆上摊面,就被游人抢购一空,河北、河南和省内一些经销商也慕名而来,找辛福春订做阳谷哨。
2005年水城文化旅游节期间的民间绝活大赛上,辛福春老人现场制作并演奏的“阳谷哨”,赢得了在场评委和观众的阵阵喝彩,并荣获“金奖”。2006年6月,辛福春的泥哨在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和山东省文化产业博会上再次吹响,“阳谷哨”以其动人的音色和古朴的造型吸引了海内外众多民间艺术爱好者的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