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挑花 | |
望江挑花是安徽省望江县的传统手工技艺,扎根于民间,土生土长,世代相传。据考证,这一艺术最早始于唐代,约有1000多年的发展历史。据说,在唐代兴盛时期生活于雷池大地香茗山麓的一方百姓,一直守着地少人稀的峰、峦、岭、岗,过着“日里撑船撒大网、夜里点火织网纱”的日子,虽不太富裕,但还算安逸。或许是出于一种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在日复一日的“男耕女织”之余,天生爱美的村姑们便常常一起琢磨着怎样把自己亲手织就的纱巾、头布添些花纹来,就这样,最初的望江民间挑花便在村姑们的揣摩中应运而生了。 望江挑花在传承发展中逐步形成挑、钻、游、织等四种针法技艺。构图元素取材于生活,除各类几何图形外,常见的植物有藤蔓、花果、茎叶:如梅花、竹叶、牡丹、金瓜、莲花、菊花、石榴、柏枝、栀子花等;常见动物有蝴蝶、蜜蜂、孔雀、喜雀、鸳鸯、松鹤及十二生肖等。其他如太极、八卦、宫灯、日、月、星、云、山、水、舟、船及如意、元宝、金钱、寿字、福字、喜字、吉羊、平安等各种文字。其他还有各类人物的生活、生产、游戏,及喜庆、图腾、宗教等活动。与四川挑花、湖北挑花、云南挑花相比,望江挑花以其能形成正反成趣的独特技法,凸现了望江古雷池文化的精深。据说,最初指点并传授这一独特技法的还是唐代大文学家罗隐呢。 据史料记载,在唐朝中、晚时期,著名的文学家罗隐为避“安史之乱”期间的兵火战乱,几经跋涉,寻寻觅觅,来到地处皖西南边陲,位于太(湖)、怀(宁)、望(江)三县交界处的香茗山中蛰居栖身,并过着一瓢一钵、石头支灶、拾柴为炊、卖文兑米、渴饮山泉、饥食野果、茅棚作屋、山石为床的贫寒生活。一年秋天,罗隐在山中采撷贮备过冬的野果时,正巧遇上几位头系布巾的村姑,也在山上采果打秋,于是,儒雅斯文的罗隐很有礼貌地迎上前去施礼问候,并与她们边采果边攀谈起来。从村姑们忙碌的身影中,罗隐发现村姑们头上那飘忽不定的白底蓝花头巾,虽然美观、大方、耐用,但由于其花卉图案是飞针走线刺绣的,其正面虽然好看,但反面的针脚线较乱,很不雅观,于是灵机一动,建议村姑们今后刺绣不妨用针在白底布上的两面进行挑绣,并随手从身旁的柞树上折下一根针样的长刺,对着村姑们取下的头巾做演示,村姑们把罗隐的指点默记在心,回去后便拿出针线和白布按照罗隐的指点挑绣起来,果然,挑绣出来的图案正反成趣,如同一辙,令人耳目一新。尔后,这一独特技法一传十、十传百,慢慢便成了望江挑花之特艺。望江挑花以其构图精美、正反成趣、内涵丰富、美观实用而为望江人民所喜爱,世代相传,保留至今。 |
|
更多 |
刺绣大全
贵公网安备 52011502009238号 |
黔ICP备17008023号-2 ©2024特博网-测试版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