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窖腐乳因龙窖山而得名。据考证龙窖山是瑶文化的发源地,位于湖南省临湘市区东南,以盛产龙窖腐乳出名。龙窖腐乳不仅是一种传统的食品,而且是瑶文化遗迹最好的体现。临湘龙窖山属幕阜山余脉,山林面积10.5万亩,最高峰海拔1261.1米,山势高峻、涧深洞长、蜿蜒百里,是为避难秘地、世外桃源。瑶族是世界民族之林中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少数民族,瑶胞们在这里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石文化遗迹。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瑶族理想家园“千家峒”原来就在湖南临湘,遗存的大量石磨及古老的大豆物种,正是加工制作腐乳的必须物品,当地美丽传奇的民间神话,家家户户喜做喜食的腐乳为龙窖腐乳披上的历史的年轮,富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龙窖腐乳在民间传说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李本高《湖南省临湘市龙窖山瑶族“千家峒”考察报告》称:“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早在炎黄时代,就与苗族先民组成强大部落联盟(蚩为苗族自称,尤为瑶族自称),抗衡炎黄部落联盟,并与炎帝、黄帝战于涿鹿之野,后被打散,被逼南迁。周时,瑶族先民荆蛮在云梦泽地区活动频繁。《小雅·采芑》云:‘蠢尔荆蛮,大邦为雠’。此时,龙窖山属巴陵,应在三苗国之内,很可能就有一部分瑶族先民进入龙窖山。”据他推论,最迟在周代,瑶胞即进入了龙窖山,他们在这里生活了两千多年,创造了斑斑可考的灿烂文化。瑶胞们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石文化遗迹。这些掩映于崇山竣岭之中色彩斑斓的古老石文化,遗存有石拳、石钵、石磨、石香炉、石升子,琳琅满目,古雅朴拙,它遍布于高山密林,甚至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他们栽种蔬菜、豆类等用以维持生活,而石钵、石磨就是用来对豆类制品进行加工的工具,豆制品在天然环境中保存期限不长,经常发生霉变,而这些经过自然霉变后的豆腐正是龙窖腐乳的前身。 宋代范致明《岳阳风土记》:“龙窖山在(临湘)县东南,按鄂州崇阳县,雷家洞、石门洞,山极深远。其间居民谓之鸟乡,语言侏离,以耕畲为业,磨豆腌菜为食。非市盐茶,不入城市,邑亦无贡赋,盖山徭人也。”宋马子严《岳阳甲志》:“龙窖山在巴陵北,山实峻极,上有雷洞,有石门之洞,山徭居之,自耕而食,植蔬植豆,自织而衣”。 民间一直流传着关于龙窖腐乳来历的故事:明武宗时期,李时珍从京都太医院辞职后,背起药筐四处探寻中草药,经跋山涉水到一处山麓,见瀑布从天而降,溪水龙行婉流而下,各类草本植物溪岸丛生,探问山中樵夫,原来已身入龙窖山地(今临湘)。他正采摘药材时隐约听到有婴儿啼哭不止,发现是一对靠卖豆腐为生的夫妇和小儿突然不吃不喝,整日啼哭。李时珍见小儿鼻侧发青,肚子鼓胀,舌苔厚白,便从山上寻得的草药中挑拣几种捣碎,让男子拿出一些豆腐,放入碗中用溪水捣散与草药拌匀,然后用小匙将拌匀的豆腐喂入小儿口中,片刻之后,小儿肚胀渐消,面色也趋好转,啼哭之声也渐止。小夫妻俩讨教药方之后,将豆腐放入窖中贮存,日久发现豆腐与草药己一起发酵,舍之可惜,便加盐腌制继续贮存,数日后,再开窖观察,忽然香气四溢,试尝之,则口舌生津,胃口大开,赠与邻里,皆大加赞赏,众人讨问何物,便说“龙窖腐乳”。“龙窖腐乳”从此在民间流传开来。 |